25 KG/纸板桶
14-30天
CAS 号:11016-15-2
来源:螺旋藻
外观:深蓝色细粉
规格:E18,E25,E30
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
1.1 不含微囊藻毒素。
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在蓝藻大量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多肽毒素。
主要来源:铜绿微囊藻,分布于富营养化淡水湖泊中。
微囊藻毒素能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,具有明显的肝毒性。它是肝癌的有效癌症促进剂。
微囊藻毒素测试:
微囊藻毒素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生物分析法进行测试。
微囊藻与螺旋藻的比较分析:
1)微囊藻的藻种与螺旋藻的藻种完全不同。
微囊藻的藻类:铜绿假单胞菌和 M. Incerta。这些物种有毒且不可食用。
螺旋藻的藻类:S. plantensis 和 S. maxima。这些物种是可食用的并且是五毒的。
2)微囊藻和螺旋藻的生长环境不同。微囊藻无法在螺旋藻的生长环境中生存。
微囊藻生长环境:水中富氮磷。
螺旋藻生长环境:培养基主要是NaHCO3。NaNO3、NaCL等强碱环境。
理论上,微囊藻无法在螺旋藻的生长环境中生存。
螺旋藻培养过程中产生微囊藻毒素的原因: 螺旋藻培养
的水源被含有微囊藻毒素的蓝藻污染。
3)防治:
螺旋藻藻种经过精心挑选,保持水源清洁,并在养殖过程中实时监控。如有异常及时处理。加强质量控制,对每批藻蓝蛋白进行QC检测,检测合格后安排入库。
1.2细菌数低于1000cfu/g。
1)管道内灭菌技术。
2)超滤膜过滤技术。
3)低温冷冻技术
1.3 技术优势:
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
规格和应用:
藻蓝蛋白和 CCP 的提取工艺